跳至主要內容
中秋節快到了,你家的月餅準備好了嗎?小時侯,每年中秋節與家人吃過晚飯後,便會一起到歌和老街公園蓆地而坐,再圍攏在掛滿了彩燈的樹下賞月,而那時只要有一個又大又奪目的玉兔、楊桃或金魚等手製花燈在手,已令我們這些小孩子高興萬分了。
但因為那時的花燈是用紙做,難免會較易燒掉,當每次看到自己的花燈化成灰燼,那茫然在晚風中亂飄,心裏當然很不暢快。隨着科技發展,現今的電花燈就相對安全,又不怕燒掉;同時以機器製作的塑膠燈籠,加入卡通人物等流行元素,很快就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燈籠,而且入行的人愈來愈少,所以令行業逐漸走向式微,因此手製燈籠便買少見少了。 聽老一輩的回憶說,以前中秋節的月餅包裝,最初主要是用牛油紙。當時因大部份人生活並不富裕,所以月餅包裝沒有太多講究。而月餅中會添較多油份,如豬油及雞油,吸引人們去品嚐平日難得一嘗的油香,所以早期月餅多會以能吸油的牛油紙包裝。但也因此令整張牛油紙變得油膩膩,當拿在手上也會感覺髒兮兮。後來人們漸漸以月餅紙盒代替牛油紙,以一張普通的硬卡紙鋪上玉扣紙,玉扣紙也具吸油分的功能,為了更為美觀,紙盒上還會搭配上手繪的圖畫,畫中都是些添福團圓的美好意頭。當七十年代後社會經濟開始好轉,家家戶戶都會送月餅給親朋好友,月餅一下子也吃不完,因此月餅包裝亦開始由紙盒改為鐵盒,鐵盒具備防潮、密封保鮮的功效,可較長時間放置月餅。
從前物質生活匱乏,在中秋能吃上一塊豬籠餅,已經是件相當美好的事了。所謂的豬籠餅,是把形似小豬的餅裝在小竹籠裏,肥肥圓圓的身形,形態可掬的表情,寓意家中養著大肥豬,亦有「豬籠入水」的好兆頭。在中秋節時送給長者或小朋友,是好意頭又深得人心的傳統食品。豬籠餅最特別之處,是它並非用盒子盛載,而是用一個五顏六色的塑膠籠子或小竹籠裝著,有的還綁上彩帶用膠花點綴,是小朋友的最愛,能吃又能玩。以前買不起月餅時,豬籠餅吃的是一份帶點無奈的快樂,相對現在無論哪一款月餅,都比不上記憶裏的那塊豬籠餅,它是大部份50+香港人都吃過的月餅,味道簡單,但回味悠遠,如今再拿起它,更多了一份純真歲月的回憶和情懷。
留言
發佈留言